四川农村日报20180717期 >> 第01版:作为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纳溪创新“4+”工作法 产业融合作引擎 园区景区竞相崛起
在园区务工的农户正在采摘葡萄。
□本报记者 周金泉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文/图
7月酷暑,行走在泸州市纳溪区乡间,只见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蔚为壮观,果蔬飘香,一个个乡村旅游新产业项目生机蓬勃……两年多前,纳溪区作为20个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之一,拉开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大幕,精彩的改革故事相继上演。
打造园区 带动新兴产业助农增收
7月10日,在纳溪区“智慧三江”现代产业示范园,正在园区务工的新乐镇三江村四组农户赵德明兴致勃勃地说:“园区有省级农综改革项目资金的支持,路沟渠配套。我们四组的土地已整体流转给园区的业主,每亩每年得880斤黄谷。村民都可到园区务工,1小时可挣6.5—7.5元。我是园区管理员,拿月薪,每月可挣2800元哦!”
三江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文权告诉记者,2014年区上依托省级涉农打捆项目,在三江村流转农民土地打造“智慧三江”,建成了5000亩示范园区。2016年又利用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沟渠系配套,还建了光伏大棚,已吸引6个大业主前来发展蔬菜瓜果产业。现在,业主通过种植草莓、蓝莓、葡萄带动了园区观光采摘、农业体验产业的发展,园区沿线一、二、三、四组的农户都开起了农家乐。
记者来到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只见一个名叫“花田酒地”的4A旅游景区已在清溪河畔“亭亭玉立”。
大渡口镇农技站站长龙文菊介绍:“2013年10月,一家企业投资2个多亿流转周围三个组2580亩土地打造 ‘花田酒地’,2014年3月即开门迎客,游客可来赏花、坐船、滑索、蹦极、漂流等。”
纳溪区委农工委副主任唐廷俊说,2016年以来,纳溪区结合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项目,投入几千万元资金为“花田酒地”进一步配套基础设施,依托水保项目进一步对清溪河进行了治理,激发了业主更大的投资力度,打造了玻璃栈道等特色旅游项目。“花田酒地”迅速崛起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森林康养、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去年还成功创建了全省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区。
龙文菊说:“通过‘花田酒地’的打造,农民有了土地流转收益,有七八十户农户到园区从事保洁、种花、维护秩序、护漂员等工作,同时还有依托园区开农家乐的或在园区内摆摊设点做生意的农户。”
“4+”工作法 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智慧三江”和“花田酒地”,都是纳溪区承担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任务后获得的硕果。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全区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增速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6元,同比增长9.5%。
“我们紧扣‘产业规划—项目整合—主体经营—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循环发展链条,扎实推动农村改革工作。”唐廷俊说,“具体通过‘三个一’模式破题,即‘一支队伍’管全部、‘一张清单’管全面、‘一套机制’管全程。
‘一支队伍’管全部就是建好建强党政人员、科技人才、农村能人这支队伍;‘一张清单’管全面就是列出任务清单,明确6大领域21项专项改革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内容,挂图作战,确保推进质效;‘一套机制’管全程就是建立督办协调机制、评估考核机制、激励容错机制,解除了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
在具体工作中,纳溪区突出了“4+”工作法。
突出“供给引领+”。始终着眼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酒罐子、茶杯子、醋坛子、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竹筒子等“七子”产业。建成“中国香海桂花公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余个,农业园区产值突破10亿元。
突出“融合发展+”。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引擎,用“工业思维”联通改革之链,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大渡基地、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农业企业39家。以乡村旅游发展引领美丽集镇、乡村建设,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个。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建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电商中心和“赶场天”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总额8535万元。
突出“改革惠民+”。创新开展“股权众筹”“基金+信托+互联众筹”等投融资模式;创新多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10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突出“体制机制+”。始终坚持瞄准体制机制,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制定下发农村综合改革规划和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出台改革配套文件15个,制定改革专项措施32项。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村改革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在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难点焦点。我区的做法是在‘项目打捆、集中投放’上充分释放杠杆效应,推动改革各类要素活跃起来。”唐廷俊深有感触地说,“财政负责拼盘子,实现‘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仅2017年,就累计整合涉农项目115个,打捆资金总额达6.2亿元。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