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10分钟李忠礼就完成一大片水稻收割。

收割后,农民手捧着今年产的水稻,脸上带笑心里满足。

李忠礼一家人的生活都在车上。
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来自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的李忠礼正驾驶着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劳作。在公路边,妻子正忙着打听下一个收割点的位置,为了抢收水稻,他们两口子中午饭都没吃,“谁叫我们是‘谷哥’呢?”李忠礼笑着说,“之前他们叫我们是麦客,现在又给我们取了一个新名字,‘谷哥’,洋气。”
无数跟李忠礼一样的“谷哥”就像候鸟一样,驾着收割机南征北战,开始了他们的收割季。初夏收割小麦,秋季收割水稻,吃住都在车上,按照庄稼成熟时期来规划路线,年年如此,在苦累奔波中收获满足。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
在公路边,妻子正忙着打听下一个收割点的位置,为了抢收水稻,他们两口子中午饭都没吃,“谁叫我们是‘谷哥’呢?”李忠礼笑着说,“之前他们叫我们是麦客,现在又给我们取了一个新名字,‘谷哥’,洋气。”
无数跟李忠礼一样的“谷哥”就像候鸟一样,驾着收割机南征北战,开始了他们的收割季。初夏收割小麦,秋季收割水稻,吃住都在车上,按照庄稼成熟时期来规划路线,年年如此,在苦累奔波中收获满足。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