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农家女易堂智:用双手缝制多彩人生
开栏语:
纳溪,正像大旺竹海的绿竹般一天天地拔节生长;我们栏目的主人翁,正以不懈追求一次次为这种生长播洒阳光雨露。
我们的愿望,就是记录这样喜人的变化,记录变化中闪光的人物故事,记录最美人物的励志故事。他们,就是我们笔下、镜头中的“云溪骄傲”,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的“云溪骄傲”!
我们一定会努力地用文字、镜头、图片、视频,深入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到社区,到农村,到学校,到医院,到企业,寻找并记录为“纳溪速度”增光添彩的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讲述一个个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动人故事,展现建设“绿色产业基地,秀美人文纳溪”的优秀纳溪儿女的美丽新姿!
.............................................................................................................
“这是连续6次植皮后的腿,钢板都还在里面,站立久了会痛……”纳溪区永宁街道朱坪村残疾农家女易堂智,一边指导制衣厂工人赶制订单,一边和笔者聊了自己的艰辛创业路。易堂智简单朴素的衣着,高挑的身材,和普通女性没有任何差别。但当她卷起裤管时,你才发现她的左小腿比常人的腿小,而且全是疤痕。42岁的易堂智,拖着4级残疾的左腿,20年来,易堂智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凭着多年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投入20余万元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走上创业路。由于她生产的服装因做工精致、古朴典雅而走俏泸州、成都、重庆等地。目前,易堂智不仅带动了当地20余名妇女就业,而自己每年也有近30万元利润。
青春少女 14岁当上缝纫师傅
1986年,易堂智初中毕业,因家境一般又没考上高中,在一门手艺养家走天下的年代,易堂智便跟着村里的缝衣师傅学习制衣,聪明好学的她经过三个月的初学后,便进入纳溪区仁喜服装厂,继续跟着专业的制衣师傅学习。
学习制衣的时候,易堂智还是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小姑娘,每天学习完了,还得坐公交车回家。“那时我也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哦,坐在公交车上也蛮吸引眼球的。”在仁喜,一呆就是两年多,从裁剪到缝制,易堂智全部都学了个遍。
学习的后期,易堂智不仅仅要做衣服,还要帮着师傅带徒弟。“那时的仁喜服装厂红火得很,两年多时间,我带出来的徒弟就有200多个。”
时间久了,易堂智不服输的性格表现出来了。“都是帮别人打衣服,为啥子我不自己开店呢?”易堂智暗下决心:想到不如做到。易堂智回到家中,一台机器一把尺,易堂智的“制衣店”在闺房中开业。
祸不单行 肢残女远赴他乡闯世界
农家姑娘早当家。20岁的易堂智做了新娘,并把制衣技术也“嫁”到了婆家。于是,婆家布置的新房很快成了易堂智的“制衣店”,东家的阿姨制件新衣,西家的小孩撕破了裤子,这些制作缝补的活很快让易堂智又忙了起来。
好景不长,1995年,易堂智出了车祸,车轮从易堂智的小腿上碾过。“小腿上都没得肉了,只剩下骨头。”当易堂智醒来的时候,整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医院。
“要是感染,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建议易堂智截肢。
“她喜欢打衣服,腿截了她怎么办啊?”丈夫心疼易堂智,拒绝签字。
“肉都坏死了,只能长一点植一点皮。”腿虽然保下来了,易堂智却在医院里躺了2年零7个月,先后进行了六次植皮,欠下7万多元的债务。她掀起裤管,“你看到的小腿上的皮,都是从大腿上移植过来的。”
“无论何时,只要感染,都有被截肢的可能。”出院的时候,医生再三叮嘱。
回家康复一段时间后,丈夫建议把钢板取了。“万一取了我就不能再走路了咋办?不行,我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我要先出去看看,再学点东西。”易堂智固执地对丈夫说。“去取了万一不能走了,我也心甘了,至少我出去看了眼外面的世界。”1999年,易堂智来到深圳。
“我自己开过店,又熟悉服装的制作流程。”易堂智很快在服装厂谋得一份管理的工作,带着一个小组缝制衣服。
深圳进厂后,易堂智看到了沿海制衣厂的制衣款式和流程。“在那厂里,我学习了很多东西,工资也从3000多涨到了5000多元。”
2004年的夏天,丈夫再次来到深圳,走进易堂智工作的车间,接易堂智下班,回到家中,发现易堂智的腿肿胀严重,并且破裂的皮肤在流脓水。“他当时非常生气,说我不将息身体,于是帮我辞职带我回家。”
厄运再降 贫困家庭又失主心骨
2004年,易堂智离开了深圳,带着在沿海学习的制衣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了家。
“出车祸的时候孩子才3个月,从深圳回来的时候女儿已经读四年级了。”易堂智放不下女儿,于是没有再开店,到孩子的校门口租赁了个房屋陪孩子读书。“闲暇时间,帮小区的大姨大妈缝缝补补,制作点简单的衣物。”易堂智靠着缝缝补补,赚取了和孩子的生活费。
“我学历不高,除了制衣别的我也不会做。”眼看孩子进入了初中,易堂智和丈夫商量着重新在家操起制衣的行当,丈夫看着执拗的易堂智,决定陪着爱人一起创业,聘用周围回乡带孩子的妇女,于是家中的各个房间便成了制衣车间。
“中途可以离开车间去接孩子,周末可以把孩子带到车间。”现在农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返乡回家带孩子的妇女越来越多。
“从带孩子到带孙子,我从来就没有出过远门,最开始在城区附近打零工,易妹子办厂后我就成了有‘固定工作’的人了。”53岁的刘朝鲜看着易堂智办厂,一直陪伴着走到今天。“不仅照顾了家庭,还能料理庄稼不丢荒土地。”
没有过多的资金来积压产品,易堂智就接到订单再制作,先后涉及了校服、工装、舞蹈服装。“现在主要是舞蹈服,这个不分季节,夏天淡点就接些绵绸服装来做,增加工人的收入。”
2010年,眼看孩子进入高二了。“赶制服装的时候要加班,吵着孩子不能睡觉,万一孩子没考上大学,那不耽误孩子一生啊。”
2011年,易堂智的新建了专门的服装厂。没想到,厂房建好了,易堂智却累趴下了,想起10多万的负债和10多个一直支持自己的姐妹,易堂智又站在了机器前。
2013年夏天,患骨癌的弟弟离开了人世。“一年多时间,弟弟治病花去了100多万,弟媳的肚子里还有未出生的侄子。”
屋漏又遇连夜雨。还没有从弟弟离去的悲痛中回过神来,家里的猪掉到沼气池,丈夫下去捞猪——这一捞,再也没有上来。“当我们把他救上来的时候,还没有送到医院就死了。”这时,距离女儿高考只有20多天。
永不言败 带领留守姐妹创业
“三哥,帮我订3张明天去广州的车票,要早点的。”3月19日,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易堂智的电话一个不接一个地打进来。
平常人眼中,完全没有她是残疾人的概念,也看不出像是失去丈夫女人。“他(丈夫)刚走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易堂智把头抬起来望着天花板,不让别人看到她的泪花。弟弟走了,留下了两个孩子,丈夫走了,留下了制衣厂和两个孩子……忙碌,也许才是她治疗悲痛的膏药和努力向前的力量。
身带四级残疾,公爹癌症去世,弟弟去世,丈夫去世……对于一个普通女人来说,按理都该绝望了。“这是我和我丈夫结婚20年的心血,也是姐妹们的希望。”易堂智经常自我安慰。
“以前在外打工,有时一年回家一次,有时几年都难得回家一次,现在想回家就可以回家,孩子都在身边。”肖仁容也是残疾人,跟着易堂智在制衣厂呆了几年,也陪着易堂智走过最苦痛的日子。如今,易堂智的制衣厂让当地2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小女儿读六年级,电脑都比我熟悉。”易堂智坐在电脑前,慢慢地移动着鼠标,“现在都数据时代了,我一定要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让更多的妇女回到家乡,回到孩子的身边。”
“我就可以再增加点设备,把厂房整改一下,做到可以容纳60-80人,有能力生产更多更美丽的舞蹈服装,这样就有更多的母亲可以回家照顾孩子了。”目前,纳溪区永宁街道在易堂智扩建厂房和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
“我对母亲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敬仰,在遇到困难时她总能坦然地面对……”谈起自己的母亲,易堂智在外读大学的女儿徐妍秘电话里只说了这句话。(记者 杨涛 摄影报道)
易堂智简介:
易堂智,1974年生,纳溪区永宁街道朱坪村人。14岁学习缝纫,2年后,办裁缝班教徒弟。然而一场车祸让她几乎截肢,又先后遭遇弟弟患病去世,丈夫出意外身亡。然而,身残志坚的易堂智,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走上创业路。如今她制作的服装走俏泸州、成都、重庆等地。易堂智不仅带动了当地20余名妇女就业,自己每年也有近30万元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