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书记”何彦华:脱贫路上的引路人

  • |
  • |
发布时间:2017-07-04 17:47 来源:区新闻中心 阅读:

“何书记,你给我支招用QQ、微信销售土鸡,效果好着呢!今天是第二次给客户送货了。” 7月3日,龙车镇古楼村5组村民聂世成在村口与客户交接土特产时,看到“第一书记”何彦华骑着自行车进村走访,高兴地对他说道。

龙车镇古楼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750多人口,2016年1月,区农业局干部何彦华被组织下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何彦华坚持走强基础、促产业扶贫之路,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新改建公路10余公里,完成整村农网改造,成立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果林1000余亩,培育致富带头人3户,带领贫困户发展林下鸡1万余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万元以上……2016年顺利通过了省专家考核组和省第三方评估组的考核,实现35户103人全部脱贫,古楼村退出贫困村的目标。

修路建房,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16年1月,何彦华到古楼村任职“第一书记”,陪他一同前往的,还有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个月时间里,他骑着自行车将220户村民家都走了个遍,初步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和35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要想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就得从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意识入手,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病根。”何彦华称,由于道路不通,不仅阻碍农业生产发展,还让大好的旅游资源白白浪费。

“选择先修路,就是为方便群众生产、出行,为村里发展产业提供便利条件。”一年间,何彦华多方协调,争取各类资金600余万元,为村里新改建公路10余公里、新建便民路4000米。

“上街买土特产方便了,穿皮鞋出门也不会粘泥巴了,腿脚不便的老人也可以出门走动了……”村民们踏着1米宽的“新路”,喜笑颜开。

“何书记来啦,到家里坐坐,喝了开水再走。”看到何彦华从门口经过,4组村民雷超硬拉着他进屋坐坐。原来,雷超一家三口人,因患肺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由于没有存款,不想对危房进行改造,何彦华得知情况后,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雷超才同意修房。当雷超顺利搬进新房子后,逢人就说“何书记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2016年,何彦华根据该村22户危房户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订制危房改造计划,并来回跑各职能部门,帮助办理危房改造相关手续,对没有劳动力的危房户,何彦华还组织村“两委”班子,为他们买材料、找施工队伍、搬新家……

发展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单靠送钱、送物这种“输血式”的帮扶或许能够让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但并不能真正实现脱贫。基于古楼村实际,何彦华规划了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发展土鸡、土猪等养殖,发展高山蔬菜、特色经果林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7月3日清晨,古楼村2组村民林窗仁早早地把10几只土鸡装进笼子里,等待客户前来取货。林窗仁说,“去年,区农业局给我们每个贫困户发放了20只鸡苗和30鸭苗作铺垫,顺利脱下贫困帽子。今年,我继续搞养殖业,手头有票儿了,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流转4亩地给高山蔬菜基地,空闲时到蔬菜基地打工,加上政府各种养老补贴,今年预计有万多元的收入。”古楼村4组牟得成说,这些都是高山蔬菜基地给他带来的实惠。

去年,何彦华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了100亩高山蔬菜基地,聘请4个贫困户帮助管理,解决了他们的务工问题。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蔬菜种植300余亩,不仅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等水稻收割后,我计划种3亩高山萝卜!”古楼村5组村民聂世民说,去年种的高山萝卜,因口感脆甜,上市后立即受到消费者青睐,客户们都把车开展地里来收购,今年也不会放弃这个挣钱的机遇。

“群众栽种1000余亩经果林,品种涉及蜂糖李、秋彤桃、黑珍珠樱桃等,3年后将挂果,预计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将成为古楼村的主导产业。”对于古楼村发展前景,何彦华信心满满。

“定期开展种养殖培训,组织群众到周边区县参加学习;成立蔬菜禽业专合社,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增收。” 何彦华说,扶贫工作不仅扶“志”还扶“智”,不仅“输血”还“造血”,只有改变群众保守落后思想,提升种养殖技能,脱贫步伐才能走得夯实。

如今,区农业局干部杨军接过何彦华“第一书记”的担子,但何彦华还不放心。他说,“杨军刚接手不了解村情,还带他跑一段时间,让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坚实。”(通讯员 李镇康 记者 王超明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