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2日
在泸州市纳溪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 长 熊启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回顾及2010年工作情况
过去五年是我区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五年来,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团结奋进,共建和谐,圆满地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预计全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9.5亿元,同比(“十五”末,下同)增长111.8%,年均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5亿元,增长173%,年均增长22%;人均GDP达到15005元,增加7322元,年均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2亿元,增长248%,年均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2亿元,增长130%,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增长391.4%,年均增长3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0元,增长111%,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0元,增长68%,年均增长11%。
这五年,我们优势优先,重点突破,“1234”发展思路成效显著。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实现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24.9:50.2:24.9调整为17.4:58.4:2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3户,同比增加47户;尤其是区属工业发展迅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是“十五”末的13倍。化工、造纸、酿酒、物流四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22亿元,年均增长25.5%;利税38.9亿元,年均增长17%。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一区三园”建成面积8.4平方公里,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6.2亿元,利税33亿元。产业转移成绩突出,累计新签投资项目729个,实际到位资金155亿元,是“十五”末的11倍。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实现增加值16.8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3.5%。
这五年,我们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20.5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粮食总产量达22.2万吨,区级粮油储备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新增竹、茶基地25.7万亩,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林业产业10强县(区)”;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28个,列入全省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治病险水库15座,完成集中供水工程54处,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1万人,新建沼气池1.7万口,完成通村公路226公里,建成农村等级客运站9座。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3万千瓦,年均增长13%;优良农业品种覆盖率达9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新建专合组织126个,发展龙头企业15家。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0元,同比增加669元,年均增长11%。
这五年,我们抢抓机遇,大干快上,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突飞猛进。持续开展“项目年”活动,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五年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01个,完成投资189亿元。向(家坝)—上(海)线纳溪段8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河西110千伏变电站、九禾民燃、泸天化硝酸装置节能技改、江南职中实训大楼等211个项目相继建成;集镇开发、青利码头、川黔高速、煤气化一期工程等69个项目进展顺利;黄桷坝水利工程、疏港路土地整理项目、川渝高速、赛德水泥、护国岩大桥、农村断头公路等21个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
这五年,我们科学规划,攻坚克难,城镇建设管理得到全面突破。规划扩编、修编不断完善。完成城区58.4平方公里控制规划修编、4个小城镇规划修编和36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旧城改造成效明显。累计投入5000万元,解决河东新城、万宝通达市场等城市建设遗留难题,改造旧房7万平方米。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城区面积从5年前的6.5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新增绿化地面积12万平方米;冠山花园三期、广厦紫荆城、汇发山水名都等20个项目相继建成,新建房屋8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52%,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高速公路连接线、河西上坝滨江路、人民路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镇村建设全面加快。完成集镇开发390亩,建成41.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创新“门前五包”、“网格化”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城市文明风尚引导,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惠民利民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两基”教育成果巩固提高,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优秀。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功申报纳溪民歌、永宁河船工号子、班打狮子、护国陈醋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惠民成效明显,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红层找水打井1.6万口,解决5.6万人饮水困难。成功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区”,连续6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区”称号。平安创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全面加强,5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土地调查,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为民服务形象全面提升。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纳溪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为深入推进“1234”发展思路,全区人民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奋力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发展更加和谐。预计全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9.5亿元,同比(2009年,下同)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5亿元,同比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6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2亿元,同比增长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2亿元,同比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0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0元,同比增长15%。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产业,经济实力全面增强
四大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实现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3%。区属化工持续攀升。汇鑫能源、天意精细、万丰管道等13家企业效益提高,新东方农化二期、赛德水泥等5家企业加快建设,区属化工实现工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73.5%。造纸产业稳步发展。银鸽纸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脱硫除尘技改项目全面完工,全年产值达4.9亿元,同比增长75.4%;圣峰纸业能量优化技改项目进展顺利,产品销售持续加强。造纸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50.2%。酿酒产业实现突破。华明酒业“顺记烧坊”清香型白酒成功投放市场;巴蜀液酒业新建窖池400口,5000吨酱香型曲酒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康庆坊酒业新增窖池200口,二期技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白酒产量完成8.1万千升,同比增长27%,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入库税金1.1亿元。物流产业健康发展。隆程物流、路海储运建成投产,兴邦汽贸、前锦物流加快建设,川渝码头成功招商。新增物流企业7家,实现入库税金7300万元,同比增长113%。
园区建设卓有成效。围绕“园区大出形象,企业大见效益”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8.8亿元,新引进项目33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税11.7亿元。泸州化工园区100亿方煤气化项目一期工程加快推进,996亩项目场平快速展开。500米进站路硬化、库区道路管网工程竣工投用,1.2公里化工大道、金山坡安置房道路完成硬化。永嘉实业二期、赛德商混站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宏坤能源、海纳科技、中石化油库等9个项目快速推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3亿元,成功打造为百亿园区。浙江产业园区兴业路、“汽车城”广场、清泉食品厂涵洞工程全面完工。三友物流一期、晋仰不锈钢、兴泰汽贸、成都惠松等15个项目建成投产;鸿一钢构、华西机械、国邦机械、百川盛包装等33个项目加紧建设。全年新引进企业20家,完成投资6.9亿元。临港产业园区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用;开国塑料生产线技改全面完成;八仙液酒业新建2条包装生产线投入运行;青利码头加快建设。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
旅游产业强势推进。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3%。单设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成立乐道旅游开发公司,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天仙硐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区。凤凰湖旅游景区、百吉滩温泉成功招商,协议引进资金22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开通纳溪旅游信息网,制作《纳溪旅游生活指南》,邀请央视等知名媒体推介纳溪特色旅游产品,组织元宵节“非遗文化”展演,举办“中国泸州·秀美纳溪”、“酒城天仙民歌节·枇杷旅游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创作纳溪形象歌曲《那溪那山》,全面提高纳溪旅游知名度。
财税金融快速增长。积极培植税源,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占预算任务的139%,同比增长66.8%。优化支出结构,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亿元,同比增长43.4%。教育、科技、卫生发展投入增大,完成支出4.2亿元,同比增长44.5%。强化银政企合作平台,保障公益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新增政府融资4.5亿元,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亿元。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存款余额82.4亿元、贷款余额5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8%和55.3%。
二、抓项目,发展速度全面加快
重点项目高效推进。坚持“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积极实施项目带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02个,同比增加24个,完成投资98.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8.2%。其中,国家、省、市项目14个,完成投资46.2亿元;区本级项目88个,同比增加31个,完成投资52亿元。全区人民盼望几十年的惠民利民工程—黄桷坝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后灌区面积将达到10.6万亩,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等问题。金联工贸洗选煤、超强机械异地技改、常达工贸复合肥生产线等37个项目建成投产,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区人医住院大楼等20个项目基本完工,疏港路土地整理、护国岩大桥、科洋凤凰城等22个项目顺利推进,三期廉租住房、白节河流域治理、盛众混凝土二期工程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努力构建投资“洼地”。新签投资项目200个,投资总额86.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2.1亿元,同比增长66.1%。其中,市外省内项目60个,投资总额14.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1亿元;省外境内项目140个,投资总额7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亿元。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成功引进天宝酒业、宝晶玻璃、金之彩包装等17家企业入驻,入驻企业数全市第一。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促进更多、更好的投资要素集聚纳溪。硬环境日益完善。国省道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客货运站、港口码头、桥梁、航道加快建设,立体交通体系初步构建;加快完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保障项目建设要素。软环境不断提升。继续推行“全程代办”服务机制,落实专人实行“保姆式”服务、“一站式”办理,全年代办4200余项手续,为企业提供近距离、优质高效服务。完善厂地协调机制,成立项目协调工作组,有效调处厂地纠纷300余起,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立项、环评、安评、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时间,做到“程序不减,时间缩短”。
三、抓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速
示范片建设成效突出。投入资金2.7亿元,强力推进天仙生态(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编制完成全区新村聚居点总体规划、13个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启动天仙镇牟观村、新乐镇大河村聚居点建设,打造新乐镇长安村等7个特色新村和农村社区。加大示范片风貌改造,完成风貌改造3240户,庭院改造2400户、室内“四改”3900户。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47公里,机耕道60公里,产业路33公里;改建山坪塘、蓄水池62口,整治渠道25公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成卫生站、文化广场、活动中心10个。以“二十四孝”提升庭园文化,引导示范片群众争做新型农民,共建和谐新村。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建竹基地7.5万亩,改造低产竹林4万亩;种植枇杷、猕猴桃等特色水果1.3万亩;发展年出栏2000只以上“乐道子”林下土鸡规模养殖户1200户,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4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片10.6万亩、“稻鸭共育”示范片10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龙头企业4家,培育专合组织29个,带动1.2万农户增收4051万元。农产品品牌影响扩大。成功注册“乐道子”林下土鸡、“护国柚”商标,顺利通过“天仙硐枇杷”地理标志认证。农业科技广泛运用。大力推广农业“低碳经济”,积极发展“猪-沼-果”等循环农业模式;新增农机具1930台(套),实现机耕作业7.5万亩;改造省柴节煤灶2105户,推广沼液浸种3万亩。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规划修编日趋完善。扩编全区城市总体规划到58.4平方公里,完成疏港路片区城市设计、倒流河片区控制性详规扩编,完成大渡口、护国、白节、合面等小城镇规划修编。“向东发展”不断加快。启动蓝安大道三期扩建工程,加快融入泸州区域中心城市;疏港路土地整理项目防洪堤抢至248高程,32米宽省道308线、24米宽疏港路、市政广场路基工程全面实施。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投入资金13亿元,城区新建房屋30万平方米、镇村建房30万平方米。柏林苑、新城雅居、国度亚湾B区等项目全面完成;科洋凤凰城一期、金色空间等项目基本完工;御景东方、江南名城等项目开工建设;龙车、天仙、护国、大渡口等镇房地产业发展加快。上坝棚户区改造稳妥推进,化工厂百家村拆迁安置、河东新区住户两证办理等城市建设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城乡整治扎实有效。投入资金6423万元,大力推进风貌整治,拆除违章支棚搭架2700余平方米,整治立面68万平方米,整治店招店牌2700余块;设备设施不断完善,购置保洁车辆20台,升级改造农贸市场8个,安装红绿灯2个,设立碑铭式固定标语200余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健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区级领导分组负责制,坚持每日检查、限期整改、跟踪督办,连续130天“5+2”攻坚,国卫复审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积极开展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五乱”、“五小”、“四害”、小餐饮治理成效明显,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四、抓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投入资金2亿元,全面完成“九大民生工程”78个惠民项目,荣获2009年全国20个“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县(市区)”称号,受到省政府民生工程督导组高度赞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18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两免一补”政策惠及4.4万人;城乡困难群众人均医疗救助分别提高到201.7元、177.7元,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173.9元、68.9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8%;落实廉租住房1000套,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78户,解决农村特困危房户住房46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2万人。投入资金1.3亿元,大湾路、高新路、打向路等全面完成,建成农村断头公路105公里、通村水泥路36公里。投入资金4920万元,实施“金土地”工程3个,改造土地面积达4.6万亩。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合理规划城区学校布局,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贷款101.1万元,“9+3”免费职教“四重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孕产妇实现“零死亡”,新农合参合率达95.7%,投入资金5243万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全年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推进,区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区、镇、村三级农村广播网主信道建成开通。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深入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外事侨台、新闻、人才、气象、物价、统计、区志、保密、档案、人防、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提高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水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强力推进“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治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完善“大调解”体系,健全群众和信访工作长效机制,“12345”办结率100%、满意率100%,来访人次下降20.3% ,信访总量下降21.9%;开展领导接访包案活动,调处一般矛盾纠纷357起,成功化解老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已辞退民代师等问题。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成功处置金山坡山体滑坡等应急事件,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五、抓勤政,政府形象全面提升
民主法制稳步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08件,政协委员提案12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成效显著,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县区”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村(居)民自治工作稳步推进。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级电子审批网络加快建设,行政审批项目由312项精简到136项。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启动建设,成功创建市级“文明示范窗口”,全年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1.2万余件,即办率达99.4%,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全区12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通透式集中办公。切实加大作风整顿暨软环境建设力度,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政府执行力明显增强。
廉政建设继续加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源头反腐。开展“社会评机关、群众评公用事(企)业单位、企业评银行”活动,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区级部门60个重点岗位人员实行评价监督,切实解决“中梗阻”难题。规范救灾、扶贫、国家拉动内需等专项资金监管,加大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处置等领域的监督,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我们由衷地感到:五年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全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凝聚着方方面面的热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关注、参与纳溪发展的各界朋友,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和驻纳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区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区最大的区情;二是刚性支出增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是招商引资的质量仍有待提升;四是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还有待加快;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六是部分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加快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够多,执行力有待加强。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加快,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形势,我们务必更加解放思想,提振发展信心,突出发展优势,破解发展瓶颈,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谱写纳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围绕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深入实施“1343”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成“现代产业基地、山川秀美纳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奋斗目标:预计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8亿元,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由17.4:58.4:24.2调整为13:5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20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大发展,加快经济增效提速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敢于打破“西部宿命”的自我束缚,敢于革除“恐高”、“怕快”的求稳心理,不断强化“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借智发展”的理念,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大突破。科学把握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趋势,把纳溪的发展放在四川、泸州的重大战略部署中谋划,加快融入“重庆经济圈”,全面拓展川滇黔渝区域合作发展新空间。坚定不移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根据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统筹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全面提升我区传统产业活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力争到2015年,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7家。广泛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引导高校、服务组织、科研机构到纳溪实践,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经济要素聚集,积极吸纳化工、旅游等优秀人才服务纳溪、建设纳溪,为纳溪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到2015年,初步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强区、泸州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重要港区、泸州市的生态休闲宜居区。
(二)激发大活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打造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要素集聚,激发内生性、内源式发展动力,加快形成工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巩固壮大化工、酿酒等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5.8亿元。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提高园区投资强度,抓好要素保障和招商引资,到2015年,园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22亿元。着力把泸州化工园区打造成500亿元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产业园区打造成川南最大的汽车、工程机械、机电贸易基地,临港产业园区打造成川南最大的原酒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物流基地。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培育环保型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围绕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中转基地”的目标,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规划建设600亩综合型现代物流园区。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全力争创“全省旅游强区”,打响“蜀南美地、纳溪古韵”品牌,建成川黔渝金三角、川南旅游环线上重要“目的地”和重庆休闲“后花园”。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长200%。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三)着力大统筹,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城市“向东发展”战略,依托“一江两河”,科学布局城市组团,全力推进蓝安大道四期、疏港路片区、倒流河片区建设,加快融入泸州打造“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格局。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镇、新村庄。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达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主动对接全省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网络布局,推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断头路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络。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主导,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到2015年,新农村建设新村覆盖率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920元。大力培育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山川秀美纳溪。
(四)构建大和谐,夯实发展一流平台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壮大人才队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格局。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逐步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和谐,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和处置系统,健全群众诉求和利益保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实施“效能革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牢固树立“勇争一流”的进取拼搏精神,全力营造一流的发展氛围、锻造一流的干部队伍、打造一流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推动纳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2011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区实施的第四个“项目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扎扎实实抓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实现今后五年目标至关重要。尽管当前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尤其是国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缩减建设用地指标,加之物价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因素,为我区今年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央实施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经济政策,省上也提出了“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将凝心聚力谋快发展,攻坚克难求大突破,在变化中捕捉好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培育好的有利因素,全面完成蓝安大道三期主体工程、楠木湾公园、沙咀滨江路等20项区级民生工程,奋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1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1343”发展战略,深刻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招商引资为动力、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纳溪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一、强化产业支撑,提升经济发展实力
加快项目推进,支撑产业发展。坚持“抓项目、快发展”的理念,保障项目建设要素,强化目标督查考核,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力加快黄桷坝水利工程、疏港路土地整理、倒流河开发等项目建设进度,重点确保护国大桥、农村断头公路、廉租住房建设等项目建成投用;协调保障川渝高速、川黔高速、向上线、蓝安大道三期等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积极主动编制一批项目,力争将绕城公路、永宁河口至安富桥防洪堤工程、倒流河防洪治理工程、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盘子”,夯实纳溪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年实现重点项目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30%。
打造一流园区,促进产业发展。坚持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泸州化工园区抓住省上打造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契机,重点推进100亿方大型煤气化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做好永嘉印务、德弗玻璃等8个达产项目服务,加快新东方农化二期、赛德粉磨站、宏坤能源、海纳科技等9个项目进度,启动1亿方天然气配气站项目建设。全年新投产项目7个,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以上,全力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产业园区重点确保扩园规划提前完成,完善涵洞、道路及管网等基础设施,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全力加快泸州“汽车城”、三井酒业、盛众混凝土二期等项目建设,确保华西机械、国邦机械、兴邦汽贸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5个,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临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酿酒、物流主导产业,以华明酒业、巴蜀液酒业为核心,建成万口窖池、年产10万吨基酒的酿酒基地。加快青利码头、川渝码头等项目建设,打造重要的物流基地。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家,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培育壮大旅游,激活产业发展。坚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的思路,完善全区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策划旅游精品线路,深挖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品牌。依托天仙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加大天仙硐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完成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启动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围绕近郊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家观光旅游,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加快凤凰湖景区、百吉滩温泉建设,塑造精品旅游景点。着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力争启动黄桷坝—永宁河—天仙硐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小时旅游交通圈。扩大“枇杷节”、“采茶节”、“民歌节”的规模和影响力,大力宣传推广纳溪旅游文化,提升纳溪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全年旅游业新增投入2亿元,旅游收入突破12亿元。
突出狠抓招商,助推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招商为重点,工业招商为突破,努力实现项目引进“三大转变”,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建设。积极参与西博会、酒博会、渝洽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选商、企业以商招商作用,有效提高投资强度,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现“飞地招商”的新突破。加大引资企业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努力突破水、电、气、路、管网等制约瓶颈,加强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机构评议考核机制,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年新引进到位资金82.8亿元,同比增长15%。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强力推进示范片建设。以天仙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核心,突出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推动新农村连片发展。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激发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发挥金融机构帮扶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确保全年投入资金2.5亿元。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村落民居建设,集中开展“两改造、两整顿、两美化”,完成农房改造2500户。加大示范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室外硬件、室内整洁、庭院美化等全方位打造。开展农业生态体验观光旅游,增加特色产业附加值,实现示范片群众人均增收1350元以上,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新农村。
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总产量达23万吨。新建竹林基地6万亩,大力发展“乐道子”林下土鸡产业,年出栏林下土鸡300万只,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建成优质生猪养殖基地4个,年出栏生猪60万头。抓好10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甜橙基地、3万亩柚子基地、1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统一打造“乐道子”林下土鸡、凤羽茶、天仙硐生态猪、天仙硐枇杷等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优品牌6个。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户”发展模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广泛引导农户参与。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实现专合组织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黄桷坝水利工程,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大坝387高程等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扩建集中供水站7个;加大山坪塘、石河堰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小(二)型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1座。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投入资金8400万元,建成第三批农村断头公路50公里、通村水泥路60公里。不断加大农业要素保障,加快农网改造项目建设,完善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三、突出城镇建管,夯实经济发展平台
深化城乡综合治理。按照“全面推进、提升水平、完善机制、保持常态”的总体要求,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五乱”、“三集中”治理;强化城镇街道立面清理和风貌打造,加快村镇和村落特色规划建设,切实提升风貌塑造水平;深入实施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市“211”示范工程,全区80%以上的镇、60%以上的村达到“四化”标准;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素养,继续推进“七进”和“除陋习、树新风”等各种主题活动,建立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全力加快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新区开发拉动优势,加快城市向东步伐。完成蓝安大道三期主体工程;加快疏港路片区建设进度,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5亿元;启动倒流河生态休闲商住区、楠木湾公园片区土地整理,打造高档次、高品位新城区。加快科洋凤凰城、御景东方、恒正开发区域等项目开发,稳妥推进上坝棚户区、佳泰花园、万泰花园、江洋村等旧城改造。完成房地产投资18亿元,建成面积2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9亿元,建成3.7公里绕城路、河西1500米滨江路、招呼站主街、城市小广场等设施,启动城区道路“白+黑”工程,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加强园林绿化、路灯照明、城区红绿灯等市政设施管理;强化“创园”、“创森”工作,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新增绿地面积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
加大集镇开发力度。盘活集镇存量土地,用活用足土地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拓宽集镇开发空间。加大渠坝、上马、打古等集镇开发力度,提升龙车、丰乐等集镇开发档次,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实力。立足集镇优势、集镇产业、集镇资源,着力打造以护国为中心的商贸居住特色镇,天仙、白节为中心的精品旅游特色镇,合面为中心的教育卫生特色镇,大渡口为中心的港口大镇、经济强镇,促进产业成片集中,人口向集镇集中。全年完成集镇建设投资2亿元,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
四、坚持民生为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办成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完善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民间资金兴办社会养老机构,认真落实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保险等政策。实现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8%以上。解决农村特困危房户住房440户,建成廉租住房300套、柿子学校和安富、永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九大民生工程。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稳定市场物价水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文化阵地、体育设施建设,完成河西体育场改造,发展农村广播“户户通”用户1.2万户。加强村和社区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继续抓好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外事侨台、新闻、人才、气象、物价、统计、区志、保密、档案、人防、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投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充分发挥“大调解”体系作用,深入推行“领导包案”和领导下访接访制度,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加大政法保障投入,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构建平安和谐纳溪。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25%。提高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质量,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0%、85%。综合治理永宁河流域,统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执行环保准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确保森林覆盖率达51.6%。
五、深化政府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建设优质政务环境。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并联审批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效能投诉管理,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加快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建设,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推动政务服务管理规范化。深入推行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化办公,实现全区电子政务服务网络全覆盖。
增强依法执行能力。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确保公共行政权力依法、透明运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村务公开,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的监督执行,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梗阻”问题。
全力打造廉洁政府。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抓好政府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深入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推行“公开承诺”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坚决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腐败案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节俭树形象、促发展,以节约型政府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发展的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时代的重任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打造“现代产业基地、山川秀美纳溪”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1343”发展战略:即区委提出的“坚持工业强区一个主导,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 做强做大化工、酿酒、竹业、物流‘四大产业’, 着力将纳溪打造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强区、泸州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重要港区、泸州市的生态休闲宜居区”。
2.一区三园:即纳溪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纳溪浙江产业园区、纳溪临港产业园区。
3.“金土地”工程:指通过归并田土、平整土地、增厚土层、渠系配套、道路优化、开垦未利用耕地、复垦宅基地等,增加土地有效面积,培肥地力,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生态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4.“门前五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包绿化、包文明。
5.九大民生工程:即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九项工程。
6.“两免一补”: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7.“9+3”免费中职教育:是指四川省委、省政府帮助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即藏区初中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就读中职校的农牧民子女,免交学费,并适当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
8.“两集中、两到位”: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9.项目建设“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
10.“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
11.泸州“双百”城市:泸州市到2012年,城区人口达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12.“三大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13.土地“双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可缓解用地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一条依法管地、科学用地、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14.大调解工作体系:即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体系。
15.“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即在全省选择5个市、10个县城、100个乡镇、1000个村庄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16.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其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2011年20项区级民生工程
1.投入16000万元,黄桷坝水利工程大坝填筑至387高程。
2.投入4200万元,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建竹基地6万亩,改造4万亩;出栏生猪60万头;出栏林下鸡300万只;新发展茶叶1.8万亩;新发展柚子0.8万亩;新发展无公害蔬菜11万亩;新发展高粱8万亩;新发展马铃薯2.5万亩)。
3.投入25000万元,启动疏港路土地整理项目区路网改造和大梯步广场工程。
4.投入11000万元,启动农网改造和其它电力设施建设。
5.投入8400万元,建成50公里农村断头路和60公里通村水泥路。
6.投入6000万元,完成蓝安大道三期主体工程。
7.投入5200万元,建成河西滨江路(沙咀至汇发广场、时代名苑、铁路桥至彩印厂3段共1500米)。
8.投入3500万元,启动倒流河片区城市干道建设(宽24米、长2570米)。
9.投入3100万元,建成招呼站主街(宽24米、长580米)。
10.投入2000万元,建成安富桥至河西大道3.7公里绕城路。
11.投入1200万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人医住院大楼。
12.投入1000万元,建成柿子学校。
13.投入670万元,建成楠木湾公园。
14.投入650万元,建成护国岩大桥。
15.投入580万元,建成城市小广场。
16.投入560万元,完成河西体育场改造工程。
17.投入460万元,完成天仙硐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18.投入450万元,建成南部垃圾处理场,启动地埋式垃圾库和垃圾压缩站建设。
19.投入400万元,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投入250万元,完成农村广播“户户通”工程。